搜索家庭日记:
日记分类: 常用标签:

[转] 把故事书当牛奶,「喂」给孩子听

Public 水月轩 写于 2009-10-20

九年前,当我开始对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念故事书时,并没有想太多。做为一个妈妈,奶也喂了、尿布也换了,能变的把戏都耍过了之后,妈妈和婴儿,大眼瞪小眼,要怎么好好地过日子呢?
从有记忆以来,我就是个不用父母担心的孩子,一路顺遂地念到大学毕业、出国留学,回国工作了八年,正准备向事业飞黄腾达的目标前进之际,家人、先生、朋友,没有人想像得到,我会放弃工作,心甘情愿地,回家专心做个全职妈妈。
刚开始,三不五时就会有朋友带着狐疑的眼光问我:「这样的生活不会无聊吗?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要怎么度过呢?」无聊?会这样问的人,一定没有「专心」地带过孩子。全职妈妈比上班还辛苦,不累出忧郁症已属万幸,怎么可能会有无聊的时候呢!怎么好好过日子、同时又能兼顾孩子的学前教育,可能是很多妈妈都会面临的问题。
于是,我发明了「喂孩子故事书」的方法。
你可能会纳闷,故事书又不能吃,要怎么拿来「喂」孩子呢?我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大概没人像我一样,把故事书当牛奶「喂」,照三餐外加点心和宵夜,每天念给孩子听。
孩子上小学前,我平均每天「喂」一个小时的故事,从未间断(连一天也没有)。甚至在孩子两岁左右时,每天早中晚,外加午睡和晚上就寝前,我都会给他们一瓶奶和一瓶水,然后依着他们身旁躺下,他们喂自己牛奶,我则「喂」他们故事书,结果往往该喝的东西早已喝完,孩子却根本不想起来,因为太享受了嘛!所以我常常一念就是四十分钟,而一天五次就是三小时。
你或许已经在想:「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!」其实,这些时光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过,没有人强迫我念,也没人强迫孩子听。故事书之于孩子,就好像阳光空气之于人类,我只是找出了一个妈妈和孩子彼此都喜欢的生活方式。然而,这些不知不觉中流过的「听故事书」时光,却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性。

让我很放心的一对儿女

一直待在家里跟我混日子的女儿,直到幼稚园中班的年纪才入学。第一次学校的亲师恳谈,具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,在家长口碑中素以耐心和爱心闻名的老师,娓娓述说起女儿在学校「守规矩、人缘好、善体人意、学习专心」的种种表现,我虽然放心不少,却也猜想着,为了鼓励妈妈的辛苦,老师应该也是在说些好听话吧。但是,老师却突然话锋一转:「我自己有两个儿子,都读小学了,我却常常还在想,如果能再生一个女儿的话,我真希望她能像妳女儿一样。」这样的肯定,当下让我感动得无言以对。
身为两个孩子的妈,幼稚园每年两次的亲师恳谈这样一路参加下来,我已经驾轻就熟。到了第七次时,我一走进小儿子的大班教室,连招呼都来不及打,老师劈头第一句就是:「如果全班二十几个孩子都像你儿子,我就太高兴了!」这时儿子的「守规矩」已经算是基本配备,其他像是「人缘好,
笑口常开」、「有领导能力,会替同伴排解纠纷」、「会主动帮忙老师」、「学习专心,心情稳定」等表现,都让老师赞赏有加。其实,第二个孩子已经有点「照猪养」了,但老师的意外称许,还是让我深觉欣喜。然而这时,我自己也纳闷了起来:我的运气真的这么好吗?连生了两个,都是不让人担心的好孩子?不过,请注意这个消息:我喂故事书的动作,从孩子出生到当下,还是一直在进行中。
女儿自动自发,表现学习热忱
一向照顾孩子无微不至的我,却从他们升上小学一年级开始,就刻意地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该负责的事-每天早上自己听闹钟起床;回家后自动自发写完功课;书包自己整理收好;连考试都要自己准备。我只丢给孩子一
句话:「有需要妈妈帮忙时,随时来找我。」
然而,孩子却很少来找我,可能是因为一找上妈妈就免不了被啰嗦,所以能免则免吧!这样的模式已经迈入第三年了,我还是继续我的「放牛吃草」政策;三年级的课业愈来愈多、当然也愈来愈难,但孩子的学校生活和
学习进度,却是完全不用我担心。我相信,孩子的学习和成就,只能靠他自己的力量来累积,妈妈是逼不出来的。
但是学习热忱呢?孩子的学习热忱要如何培养呢?当女儿快念完小学一年级时,我突然发现,一直只看故事书插图的她,开始主动阅读起文字来了,而且自此一发不可收拾。只要我准备足够的书在家里,她就会很有主见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看-先是看图多字少的绘本,然后不知不觉就进步到了纯文字的章节故事。
「孩子爱不爱看书?」从此已不再是我需要担心的问题了。虽然要比其他孩子晚学注音符号,这却无碍于女儿想要以文字来表达、抒发内心感受的热忱。她主动为自己准备了一本日记,也常常写些小便条、小卡片,对父母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。
有一回,她与别人家的宠物小鸟相处了一个下午,当晚就要求我们也让她养一只;从小皮肤过敏的她,当然不被答应。哭得伤心之余,只见她无助地坐到桌边,边哭边写着什么;写好后,她便把信放入信封,从门缝塞进我的房间。信上写着:「我爱小鸟,就像我爱妳和爸爸一样..等我长大,可以养小鸟吗?」我几乎被她的文字震慑了一下,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。
就让她养只小鸟吧?你又快上当了哟-当然不行,感动是一回事,养小鸟是另一回事。
不用说教,念故事书就好

念故事书给孩子听,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品格、大能力..这些事情,哪个父母不知道!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力气,强调、重申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?问题就在于: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,却没办法做到啊!
有多少父母,都是忙着工作赚钱,专心听孩子说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?有多少父母,送孩子学才艺、上安亲班,却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里?又有多少父母,是会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呢?所以,重点根本不在于故事书怎么念、怎么选,这些都是其次的问题。真正的关键是-父母有没有「心」、有没有「热忱」和「渴望」,要帮孩子做这件事。
我就是希望藉由这本书,把自己的热忱和渴望传达给各位父母。有了热忱和渴望,你们才会把教养孩子的重心锁定在这个方向上,并且付诸实行;否则立意再好、若是不付诸行动,还是一样于事无补。我是在连续为孩子念了八年的故事书之后,才反过来想要告诉全天下的父母: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,因为我强烈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。
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、照顾有加,接送孩子学才艺、补功课,一心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种种作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「爱」字;但是除了「爱」以外,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?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更深切的期许,希望他们能够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,以开创更美好顺遂的人生?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,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,帮助父母朝这样的目标迈进。
故事书V.S.好品格
*不用说大道理,念故事书就好
「好品格」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教养领域里最重要的显学。它的涵义铺天盖地,从人格养成-诚实、尊重、乐观、同情心、自信、谦虚、知足、热忱、耐心、勇敢..;到人生态度-守规矩、有礼貌、友爱、分享、同理心、认真、关怀、感恩、负责任…,这些特质不仅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,也是让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支柱。
对于学龄前正处于似懂非懂年纪的孩子,好品格要怎么教?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?为什么玩具要轮流跟别人玩?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批评别人?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学?父母当然可以用「说道理」的方式,慢慢说给孩子听。但是「说道理」要看时间、看场合、看孩子的心情,还要看父母有没有说道理的天份。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?-费尽力气、肠枯思竭地对孩子解释完了一个道理,只见孩子还是两眼发直、表情疑惑;别说是孩子听不懂了,你自己可能也觉得逻辑不通呢!
或者,若真要和孩子来上这么一大段对话,父母可能也要惭愧地承认,自己不是没有时间、就是没有力气这么做。几位双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,能顾好孩子的三餐、加上打理生活起居,已属尽责,哪还有力气和孩子慢慢说每件事情的道理呢!当孩子顽皮的时候能忍住不发脾气,就已经算是很厉害啰。
道理不好说,但孩子不能不教啊。那好品格要怎么教呢?其实,不用说大道理,只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好。我也想不到任何一个更简单的方法,会比念故事书更好用。
书中自有好品格

忠孝节义的大道理,光是透过教条式的训话是无法深入人心的。然而藉由故事书的情节,有些难以解释的道理,却好像立刻活灵活现了起来。以下这些故事书,都是我随机从家里的书架上摘选出来的,每本书都有特定的主题,将好品格的观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穿插于其中,透过故事的生动情节先引发孩子的兴趣,自然而然地,这些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内心。

好品格书名出版社
诚实《珊珊的月光》巨河
勇敢《我的名字叫国王》格林
谦虚《绿笛》和英
尊重《是蜗牛开始的》三之三文化
分享《手套》远流
友爱《小莫那上山》台湾英文杂志社
同情心《看谁在搞鬼》格林
同理心《小猫斗公鸡》格林
自信《做得好,小小熊》上谊
努力《妈妈的红沙发》三之三文化
负责任《安娜想养一只狗》上谊
自动自发《花婆婆》三之三文化
团队合作《没有声音的运动会》信谊
关怀《下雨天接爸爸》台湾英文杂志社
乐观《叔公的理发店》三之三文化
助人《陪你一起飞》格林
知足常乐《好一个馊主意》远流

人生道理何只千百,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东西,百分之百都会涵括在童书作者的写作范围内。现在的出版业非常发达,举凡我们想教孩子的东西,不论是什么样的议题,都能在故事书里找着。从怎么鼓励孩子用小马桶?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?到单亲、残缺、死亡、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,甚至什么是知足常乐?这些看似较难解释给小孩听的人生态度,故事书里通通都有。
例如,《穿过隧道》这本书的故事,是说明一对原本不太和睦的兄妹,因为哥哥执意进入一个隧道而变成了一座石头雕像,结果妹妹勇敢地进了隧道去抱住哥哥冰冷的身体,雕像于是因为妹妹的体温而渐渐溶解,才救了哥哥一命。整本书里没有提到一句「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」,但透过故事中那种兄妹相依为命的情境描绘,当孩子再三要求我念这个故事的同时,也等于不费吹灰之力帮助了我,传达或加强我想教给孩子的道理。
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,因为对环境还不熟悉,于是和三年级的姐姐相约,每节下课在操场见面一起玩。一天下课回家的路上,姊姊说:「妈妈!今天有一节下课,我帮老师送完东西,正准备走回教室,突然往操场看过去,天气好热,好大的操场只有一个人站在中间,仔细一看,竟然是我弟弟。」「我太忙了,忘了要去找他,所以赶快跑过去,摸摸他的头、亲他一下,后来上课钟响,我们才分开了。」「摸摸头、亲一下」,这好似连续剧的场景,真教人感动这样亲昵的手足之情,也不禁要慨叹现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愈来愈多,让我简直想去帮社会局拍「鼓励生孩子」的宣导短片呢。

*故事书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

学龄前的孩子,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可以一念再念,毫不厌倦。试想一本故事书一旦说了十遍,就算是再小的孩子,都会知道什么是对的?什么是错的?谁是好孩子?谁不该仿效?大人也就不必再啰嗦一些连自己都不想听的大道理了。孩子年纪虽小,心思却是很细密的,我只是不间断地念故事书,但孩子大部分的好习惯和好品格,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。
当孩子渐渐大了,开始需要教导他们一些规矩时,很神奇的是,道理我只要说过一次,不用费太多唇舌,两个孩子就能轻易了解我的话,并且确实地遵守、运行。连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赞叹,这两个孩子为什么「这么受教」!
有一回坐捷运,一个小朋友看见空位,就一屁股坐了上去,完全无视于身旁父母的存在。于是,我趁机简单地跟当时读幼稚园中班的儿子讲解了一下「礼让的道理」;没想到自此以后,如果捷运上只有一个空位时,就会听到一个小男孩大声地问:「姐姐要不要坐?妈妈要不要坐?」等我们都摇头了,才见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。他的礼貌,常常会「惊吓」到其他的乘客。

确立人生态度,必须趁早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当口,常可能因为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,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还解决不了事情时,牛角尖就会愈钻愈深,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两败俱伤。殊不见所谓的「橡皮擦妈妈」,每天跟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边做功课,孩子写一个字、妈妈擦一个字,一个边哭边写、一个边骂边擦。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、高年级之后才后悔,很多自己太重视的东西,当时都以为是在帮孩子的忙,其实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。
「二十年以后,假设孩子都已经长大、进了社会,不论他们从事蓝领或白领工作,想要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呢?」我喜欢把问题推向未来,让父母跳脱现在,这样心中的疑问,有时反而会变得明白。学历、语文、人脉、家世背景、吃苦耐劳…等,每个人的条件组合都不相同,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通点:对的态度。
如果你是老板,希望雇用抱持什么态度的员工呢?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,即使学历再高,只要态度不对,你还会愿意雇用他吗?如果你是个受雇于人的员工,又希望遇上什么样的同事呢?是遇事推托、遇错推诿;还是负责任、愿意与人合作的伙伴呢?
态度关系着事业的成功,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,根本就是关系着整个人生。像是当今有多少人在使用现金卡或信用卡扩张消费,而金钱观、价值观和消费习惯,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环。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钱,只为了买一个名牌包,这样的人生是否还真的能快乐起来,实在令人存疑。
如果二十年后,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态度有问题,这样可就太迟了。
不趁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多花些心力,等到人格都已定型后,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,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已经有限。不要继续溺爱他、不要继续帮他处理一笔又一笔的负债,可能是到时候唯一能做的事。
*家庭教育才是根本
有一回参加孩子小学的运动会,当全校正为大队接力比赛欢呼沸腾之际,即使我的孩子并不是选手,也深深为那些拚命向前冲的孩子们所感动、激励。正当我的眼泪都快被这种团结一致的气氛逼出眼眶时,却突然看到殿后那一队跑倒数第二棒的孩子,在交棒线的两公尺前,大概是发觉大势已去,「竟然不跑了」,让等着接最后一棒的孩子,赶忙着急地回头去「抢下棒子」,以完成自己的任务。
什么是运动精神?跑得快不快不重要、跑第几名也不重要,但是一旦参加了比赛,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团体,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,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精神和态度。
身旁也同时见着这一幕的家长,在同等惊讶之余,开口说的竟是:「这学校是怎么教孩子的..」「教改、九年一贯如何如何…」其实不只是这位家长,只要社会上一有学生出现严重偏差行为的新闻,舆论也是一致将矛头指向学校、指向教改,或是打些于事无补的口水战;甚至还有人建议,「现在流浪教师这么多,何不让这些人学点心理辅导的技巧,每班多配一位辅导老师也不错?」
我很想大声疾呼:「配几位老师都没用,父母一对一都无法教好孩子,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,实在是本末倒置。」现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,而且都将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;但学生的偏差行为为什么反而愈来愈严重?教育的环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当大家一面倒地检讨学校教育的同时,有没有人回头想想,家庭教育才是根本。请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学校,而不是指望别人来帮我们教孩子。
*你要好品格的孩子、还是聪明的孩子?
我曾亲眼看过一个幼稚园年纪的孩子在公园打人,他坐在一旁的妈妈却只是淡淡地说:「这孩子就是特别皮。」完全不当一回事,既不向孩子问清楚,更别提说声对不起了。但是,那可是一个花了大量气力与时间在孩子身上,还是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耶!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,她却可以视而不见?
如果要父母选择:你要好品格的孩子、还是聪明的孩子?相信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选择好品格。这是我在演讲中常提出来的问题之一,而到当前为止,没有一个父母敢选聪明。但是,在教育孩子的路上,父母又花了多少的力气和时间,在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呢?
孩子还小时,对于吃饱睡好,锱铢必较;孩子上学后,又只盯着学习进度,学校的功课、课外的才艺、升学的补习,以为只要孩子功课好、有才艺,其他的事都可以再说、再等。这些父母也不是觉得好品格不重要,而是他们投入的心力实在会让人以为,孩子的好品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;好像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差、能满足孩子的需要,孩子自然就会有好品格。
访问幼稚园或小学的导师最清楚,有多少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有偏差行为时,都是大感惊讶、失望,甚至不肯接受事实:「我的孩子在家里很乖啊!是不是学校有问题?还是跟某某同学学坏了?」
我曾听一位极富耐心与爱心的小学低年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:「学生其实好教,真正难沟通的是家长。」我们应该扪心自问,孩子从小到大,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好品格?还是总要等到问题出现了,再说说大道理、或是劈头训斥一番,就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了?这种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方式,只会让父母一辈子疲于奔命。
养出好品格孩子的因素,当然不会只有一项。但是「帮孩子念故事书」这一项,绝对是父母不能错过的。
故事书V.S.大能力(上)

自从女儿上了小学,开始对友谊非常重视。一回接她放学时,发现她的表情和平常不大一样,追问之下,她才说起当天因为重新换座位,而新交了一个朋友小佩,但她原本的好朋友阿真却要求女儿不要跟小佩玩,甚至要求另一个同学不要跟女儿说话。看得出来女儿的心情非常沮丧,不断质疑着「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当好朋友?」我于是趁势拉着女儿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园,想要安慰她一番。
我说:「妳知不知道,阿真为什么不喜欢妳跟小佩在一起玩?」
女儿不解地说:「不知道,而且小佩也很好啊!」
我说:「有没有可能是阿真太喜欢妳了?所以她看妳交了新朋友,怕妳被别人抢走,才不小心对妳说了些不好听的话?」
女儿若有所思地想着,我又说:「说不定明天她们就忘了这件事,又会跟妳一起玩了。」
说实在的,当时我只是想跟女儿聊聊天,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「在不拋弃新朋友的前提下,又能挽回好朋友的友谊」。但是到了第二天去接她放学时,从她的表情来看,我就知道一切都没事了。原来,她用刚学的注音符号,写了一封信给阿真:
亲爱的阿真:
我喜欢妳,我可以跟妳玩吗?
P.S.不是只有跟我玩,也跟小佩一起玩。
「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」,这不是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,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吗?有愈来愈多定名为「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能力」、「小小孩大能力」之类的书籍出版,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;而所谓的「大能力」,则意指考试是否名列前茅、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,举凡想像力、思考力、观察力、推理逻辑能力、机智反应..等都在此列。
这些无形的东西或许无法直接帮助我们的孩子「考高分」,却可能在未来面对种种人生关卡时,帮助他们更有智慧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,少走一些冤枉路;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为这些能力的发挥,而变得更加精采。
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够透过「说故事」而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孩子,那么故事书是否也能启发孩子去发展抽象的「大能力」呢?
*想像力
故事书里的插图,只是内容大纲的展现,而文字描写的细节场景,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。而且绘图虽然是静止的,但透过文字的朗读,在孩子脑袋中的画面,则会有如电影般是不断活动、流转的。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发挥,他们每次构思的画面,都可以有所变化、永远不会相同。
推荐书目:《小真的长头发》、《卡夫卡变虫记》、《哈拉老爹说故事》
*思考力
基本上,儿童故事是由「为什么」组成的,即使是平铺直叙的文字,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来说,也可能充满新奇疑问-「三只小猪为什么长大以后要搬出去自己住?」「小红帽从大野狼的肚子里出来,为什么还是活的?」
孩子的好奇程度,超乎大人的想像,而故事书里的「为什么」,正好满足了孩子热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,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。有时候,故事书只是父母与子女交互的媒介,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已超出父母马上能解释的知识范围,但这一来一往的讨论,更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潜能。

推荐书目:《哈利的花毛衣》、《想生金蛋的母鸡》、《小猫逗公鸡》

*观察力
故事书的绘图简单时,可以训练孩子的想像力;绘图复杂时,则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。而且,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阅读,孩子对绘本的观察力也会愈来愈仔细,甚至能够发现绘图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。
往往当念故事书的大人都已经被复杂的情节弄得晕头转向时,孩子却可以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、没有一点混淆。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,孩子则会透过观察衣着、造型等,去自行比对前后出现的人物。有时当故事已接近尾声,孩子便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,要求翻到书的前面部分,去印证他们之前对故事的疑问。
*逻辑推理能力
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儿童书店里那些还不会读字、只是靠着绘图,就能一本书接一本书看了起来的孩子们;他们是根据绘图中的前因后果,再加上自己的逻辑推论,而完成「读书」的动作。这就像是「看图说故事」,看的图愈多、说的故事愈广,逻辑推理的能力自然就更得以发展。
推荐书目:《爷爷一定有办法》、《三只小狼和大坏猪》、《公主的月亮》


*机智能力
「遇上问题的临场反应」关系着人的机智能力,但是在孩子单纯的生活中,并不会真的经常上演这些需要机智反应的情节。不过,故事书中倒是有很多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?」的处境呈现在孩子面前,透过每个作者的穿针引线、旁敲侧击或抽丝剥茧,终究会出现一个令人莞尔或豁然开朗的答案;而这些故事主人翁的机智反应,让孩子彷佛也身历其境地走完了这些过程。孩子是需要启发的,机智能力当然也不例外。
推荐书目:《阿文的小毯子》《聪明的小乌龟》、《看谁在搞鬼》


*幽默感
我不知道学理上所谓的「大能力」,有没有包括「幽默感」在内,但这却是我个人偏爱的特质,我希望自己是个充满幽默感的人,也喜欢和有幽默感的人在一起。其实,绝大多数的人遇上幽默感,应该都是愉悦而开心的,它可以拉近距离、缓和冲突、化解尴尬,使自己和别人都得到精神上的积极慰藉。儿童故事书里的幽默感,多得不胜枚举,不论用字遣词、故事结局都是如此,甚至光是绘图,也可以蕴含着无限的幽默感。

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:一只母鸡边跑边生蛋,而且蛋还朝空中飞去;我也还清楚地记得,孩子指着这只天不怕地不怕的母鸡,笑得东倒西歪、乐不可支的模样。

这些从故事书中自然浮现出来的幽默情境,并不是日常生活里所能遇到的、更不是一些搞笑卡通所能提供的。要让三岁小孩体会真正的幽默感并不容易,但举手可得的故事书里却处处得见,而且常常幽默到连我这个大人读起来都拍案叫绝,不得不发出赞叹之声呢。

我喜欢称这些幽默故事为孩子版的「心灵鸡汤」,不论是逗出孩子的哈哈大笑或浅浅微笑,好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接触到它们;如果让孩子的童年错过了这些书,也确实太可惜了。
推荐书目:《我不知道我是谁》、《有趣的小妇人》、《明锣移山》

认知科学学者洪兰在其着作《讲理就好》中,曾经对智慧下了新的定义-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。

这让我联想到女儿升小学一年级的暑假,我们曾到美国探亲,于是就顺便想送一路读美语幼稚园上来的女儿到当地学校体验一下。第一天进入美国学校之前,我什么话也没对她说,她也什么事都没问我,只见行政人员带她进入一间教室,随后全班就被带到体育馆自由活动。其实,我当然暗自担心她在学校第一天,新环境加上新朋友,会不会放学后就告诉我明天不想再去了呢?

学校规定下午四点到六点是接孩子的时间,我于是四点一到就急急赶去,没想到她却是满面笑容,第一句话就对我说:「妈妈,妳明天可不可以六点再来接我?」我真的很惊讶,她的适应力怎么会这么好?因为她并不算是个非常外向的孩子。

当然,适应力好坏的成因不会只有一种,但不是有人说「打开一本书,就打开了一个世界」吗?
她既然看过了千百个世界,只是再多经历一个,又怎么会难适应呢!

故事书V.S.专注力

有一回,我从书店买了五本新书回家,当时三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很兴奋地在客厅沙发上排排坐,准备听我念新的故事书;刚巧这时孩子的爸爸租了一卷录影带,也准备进房间去看他的电影,一个家、两个空间,各自进行着不同的活动。结果,看完一个半小时电影的爸爸,走到客厅时惊讶地大叫:「你们三个人怎么还坐在这里讲故事啊?木乃伊都不可能像你们一样坐这么久!」

三岁的孩子,可以连续听一个半小时的故事而不离开位子,这意味着什么?
除了故事很好听、他已经爱上听故事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就是:这个孩子很专心。

*听故事是培养专心的好方法
「专心」在孩子未来的学习过程中,重不重要?
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,不论在上课、画画或从事各种学习时,都能展现专心的习性,因为在聪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谈时,能专心的孩子,在学习上就事半功倍了许多。然而,专心又是如此抽象,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围之外。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回房做功课,却对孩子会不会专心写完功课似乎无计可施;我们可以约束孩子的外在行为,却无法规定他们的脑袋要想些什么。

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,藉由念故事书给他们听,来慢慢培养他们的专心度,就是一个好方法。这是长期的培养与练习,无法一蹴可及。我们可以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兴趣,慢慢将听故事的时间拉长,从一次十分钟、十五分钟,慢慢往上增加。若是孩子每次听故事,都要我们念到精疲力竭才肯罢休时,这些听故事的机会,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孩子专心的习惯。


*静态的阅读,更能养成专注力
但是,我的一位朋友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:「我的儿子看电视也很专心啊?」
认知科学学者洪兰曾提及:「电视屏幕是每秒二十四张的连续画面,眼睛无法倒退回去寻找前面的信息。」声光音效加上应接不暇的画面,只需要人脑短暂的专注力;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,在此时是无法派上用场的。但是听故事对小孩来说,由于他们面对的只有许久才翻一页的绘图,既没有声光音效、也没有快速转换的画面,这样静态的活动,将会需要较久的专注力。

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这类静态呈现、又需要专注力阅读的书本,反而总是让电视或电玩来填补生活的空档和休闲,等到入学后,父母才发现孩子不专心的问题十分棘手,这到底是孩子的错、还是父母的疏忽呢?

从孩子上小学开始,对于他们的功课,我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协助或加以督促。看看小三女儿的期中考,光是国语一科,八课的生字就有一百多个,如果她没有专心的学习能力,实在很难去应付当今如此多样的学习环境,而且还能每天快快乐乐去上学。



故事书V.S.阅读习惯

会弹琴的人,可以用音乐丰富生活;会画画的人,可以用创作满足人生;会阅读的人,可以永远不寂寞。弹琴、画画似乎可以靠后天练习养成;那么爱上书、喜欢阅读呢?坊间好像没有这样的才艺班,要教养出这种孩子,于是变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。父母送孩子学才艺、学语文,时间、金钱花得无怨无悔,那么更重要的阅读习惯,又该如何养成呢?

*念得够久、够多,孩子就愈能体会阅读之乐
书和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互相吸引的,我们帮孩子念故事书,就跟商品在做广告一样,只要广告播得够久、够好,我们就会愈发认同这项产品的可信度;同样地,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够久、够多,孩子就愈能发现书本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。

让孩子爱上书本、主动阅读的秘密在哪里?就是父母要不间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,而且从愈小开始愈好。就这么简单吗?没错,而且这是父母最积极主动的做法。「积极主动」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,我们不能只是听天由命,光想靠老天爷送我们一个天生爱书、喜欢阅读的孩子而已。

「没学过注音符号,就直接去上小学」-我为什么对儿子这么有信心,敢让他输在起跑点?其实,对从小饱听故事书的孩子来说,故事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汇基础,就是让他们得以从容面对各种学习的根本;而他们在学前对语文长期的耳濡目染,就是我对他们的信心来源。

当孩子熟悉了注音符号之后,我还是继续念故事书给他们听。由于听力会走在阅读力之前,三岁的孩子可以听五岁程度的故事书;五岁的孩子,则可以听国小程度的故事书。会不会认字的「技巧」并不是重点,对书本有没有「热忱」才是关键。技巧可以靠短时间密集学习,但热忱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了。

*别光「叫」孩子看书,请直接拿书「念」给孩子听
女儿在完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形下,直到小学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主动阅读书本里的文字,面对这么久的「自动自发酝酿期」,换成是大多数的父母,早已心急如焚-「注音符号学了这么久,怎么还是光看图、不读字呢?」「老师规定的图书馆借书,明天就要还了,怎么连看都还没看呢?」

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;不要光用嘴巴「叫」孩子去看书,请直接拿起书本「念」给孩子听。所有优良的教育方式都无法速成,只要我们持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,一旦将「自动自发阅读」的开关启动之后,父母只要顺水推舟,确定孩子身边的书本不虞匮乏,这个一辈子受用的阅读嗜好,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         




念故事时间,就是爱的时间

好品格的孩子、大能力的孩子、专心的孩子..不要以为这是我当初念故事书给孩子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,通通都不是!那是结果,是自然而然、日积月累所得的结果。

之所以先讲结果,当然是希望这些有形的东西,能吸引住现代忙碌父母的目光-「哇!她的孩子一点都不让人操心,她是不是有什么教养孩子的诀窍?」诀窍、秘密、快捷方式..这些我都没有,我有的,只是做父母都可以付出的耐心、爱心和时间。

九年前,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时,我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呢?在我根本不确定这些好品格、大能力一定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时,到底是什么力量,让我无怨无悔、甘之如饴、日复一日地为孩子念故事书呢?

打开故事书,和孩子分享「爱的时间」

*念故事书时,不要只想着品格与能力
可能是静静的午后、可能是冷冷的冬天,也可能是手边工作刚好告一段落,只要我大喊一声:「说故事时间到了!」不论孩子在家里的哪个角落,总是会连忙朝我飞奔而来:「我要念这一本!」「不行,我要念那一本..」「妈妈今天很有力气,一人选一本,全部都念!」于是,欢欢喜喜的我们三人,便跳上软软的床铺、钻进暖暖的被窝,彼此肩靠着肩,听我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故事。

不论外面的天气多么恶劣、环境多么吵杂,我总觉得那小小的被窝,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。有一天,孩子不论走到天涯海角、或是经历多少人生起伏,这个童年的回忆,都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重要情感。

这就是我当初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动机,就这么简单。
当父母想要帮孩子念故事书时,不能一心只想着好品格、大能力。一旦让亲子交互沦为有目的可图的心态,我便要怀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续多久?

教养孩子的过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,而是需要耐力的马拉松;如果不能细细感受说故事时的那份幸福,父母可能在忍着性子帮孩子念了三个月,却纳闷怎么还看不到好品格时,便认为:「这方法没用,别念了!」然而,其实心目中期望养成的孩子就在眼前,只要父母继续往前走,就一定会看到的。

*念故事书不是工作,而是你对孩子付出的爱
对学前年纪的孩子来说,父母就像是他们的天与地;他们最爱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,只是专心地为他们念个故事,即使没有对他们说出「我爱你」,孩子也可以深深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。

每回当孩子听了一堆故事书之后,我似乎总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那份满足感;那就像是我们自己读了一本好书、或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,所获得的那种充实的感受。

我常常在一边念故事书时,一边冷不防地给他们一人一个吻、或是说声「我爱你」;也可能在他们问了一些令人赞叹的好问题后,只是故意瞪大眼睛,对他们投以佩服、赞叹的眼光。这时,我每每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透出幸福的光芒,脸上则洋溢着自信的微笑。

孩子上小学后,我开始为他们读精采的章节故事,因为内容较多,必须分天分次、慢慢念。而每当一有新的故事开张,虽然明明已经看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了,我却还是淘气地问他们:「好不好听?」当听得目不转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:「好听死了!」那份满足的神情,就是做妈妈的我无穷幸福的泉源。
念故事书不是我对孩子所做的工作,而是一种生活,一种感动,一种活在当下。

每一本书,都是父母给孩子「爱的库存」

孩子还小的时候,我总爱让他们坐在腿上,我会一边热情拥抱他们,一边不疾不徐念着一个又一个故事。有一回,已经读小一的儿子依偎在我身旁听故事,我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地对他说:「咦!你还记得小时候,姐姐去上学以后,你总是坐在我腿上听故事吗?」

然后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,想要重温小时候的甜蜜时光。只是「岁月不饶人」,小一的儿子即使个子并不特别高大,但他的头就是会硬生生挡在故事书前面,让我念起来挺别扭的,但我们俩都舍不得离开这份温暖回忆,就还是这样把故事书给念完了。

如果帮孩子念故事书是「爱的时间」,以一天一本来计算就好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三年就是一千本;这一千本相当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时间,也就是父母给孩子「爱的库存」。

*请和孩子眼望眼、心贴心地交互交流
我们常有机会听到父母对子女的抱怨或无奈:「这孩子很不听话,我好说歹说,他老是当耳边风,根本管不动!」「老师对这孩子很头痛,我也是威胁利诱、用尽各种方法,为什么他还是我行我素呢?」

问题的根源,可能不在于孩子听不听父母的话,而是父母平时和子女的对话与交集都是哪些内容。如果亲子之间不交集则已,只要一有交集,不是催促、就是责骂或抱怨;即使是和善的父母,也常因生活步调太过快速,和子女的沟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对话,这样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灵相通,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关爱呢?

当孩子兴高采烈告诉我们一件事时,我们可能正想着公司的业绩数字;当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刚完成的图画与我们分享时,我们可能正在洗碗。现代的父母已经愈来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,虽然不至于会说什么「好烦,走开!」之类的话,却可能不自觉地用「嗯!啊!」应付孩子,不然就是用一句「等一下」堵死一切。

我们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,但是「等一下」的结果,常常就变成了「不了了之」。日复一日,亲子之间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、甚至没有,却从来没有人发现,「爱的库存」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。

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,根本是朝九晚九,虽然他是个爱孩子的好爸爸,只要一放假总是以孩子为重,开车带孩子到处玩,但有一回我还是提醒他与孩子的交互太少了,这当然招来了他的抗议。我说:「你虽然陪着他们,但是在家里时,你就像个活动家具;出门去玩,又变成了开车的司机。仔细想想,孩子已经九岁了,你真正放下工作与杂务,静静和孩子眼望眼、心贴心交互会话的时间,到底有多少?」你和孩子应该要一起下盘棋、一起骑车去兜风,而不是他拼图,你在旁边看报纸;他骑车,你还是在旁边看报纸。


*「爱的库存」愈多,孩子也愈容易受教
如果父母能藉由念故事书,慢慢累积这些「爱的库存」,在短短两、三年之间,或许还感受不到它对教育子女的影响力,但等到有一天,我们要在生活中教导孩子规矩、或是设下父母的规范时,就会发现我们给孩子爱的库存愈多,孩子就愈容易受教。

当我要为孩子立下规矩时-早上自己起床、自动写完功课、每餐吃青菜、饭前不吃零食、在7-11不买玩具、不看电视、不玩电玩〈可怜的孩子,族繁不及备载〉…,不只是毫不费力,而且他们愿意遵守的程度,甚至超过我的想像。

孩子犯错当然是难免的,但不管错误大小,道理只要解释过一次、甚至不用说第二次,他们就不会再犯了。「我轻轻地说,他们重重地听」,不用威胁、不用利诱,孩子却不会将我的话当耳边风,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?就是「爱的库存」。

别以为这些爱的库存得浪费我们好多时间去累积;这些一点一滴的爱,孩子都会感受于心,而且一定会在某方面回报给我们。

爱孩子的方式很多,亲吻、拥抱、买玩具、吃大餐、出国渡假...;但是,千万不要错过念故事书给孩子听,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关爱和教育的功能,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,却可以透过念故事书达到一举两得的双重效果。爱孩子的父母们,有谁愿意错过它呢!

故事书的插图,是美育的最佳教材

女儿在两岁半时,我曾经用坊间流行的方式,以字卡教她认国字,这是一种藉由孩子对图像的记忆,每天做三次、每次练习几分钟的简单方法,而女儿也在短时间内就神奇地认得了许多国字。我原本还惊讶于女儿的「聪明」,但后来与朋友谈起,才知道大多数孩子都能靠这种方法快速认字。

但是,我那经营幼稚园的母亲所说的一番话,改变了我的做法。
她说:「观察幼稚园里那些认字、读字能力发展较快的孩子,往往会因为专注于阅读文字,而忽略了绘图的欣赏。」母亲只是将她观察到的正反两面情形告诉我,而我当下就打住了教女儿读字的工作。

*经典童书的插图,就像一座「书本美术馆」
我为什么不再教孩子读字了呢?因为在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之中,美育是最抽象、也最难教导给孩子的;但故事书中的绘图,其实就是教导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。想想那些禁得起时间考验的绘本童书,那一页页呈现在孩子眼前的插图,就像是把美术馆的名画搬到眼前一般。当我一页念过一页时,有时文字较多的页数会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时间,而几本故事书念下来,就等于陪着孩子逛了一趟美术馆。而且,只有学龄前的孩子有这样的能力,对于「书本美术馆」可以一逛再逛、百看不腻-有经验的父母应该都知道,对于同一本故事书,孩子往往可以一听再听、一看再看,好像永不厌倦。

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阅读文字,所以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、欣赏绘图。绘图的欣赏应该要比阅读文字更为优先,因为在整个人生中,阅读的机会非常丰富,但只有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此能力和兴趣,可以只用耳朵多听我们朗读,眼睛则能盯着绘图看个不停。所以我当然很想好好把握这个阶段,让他们多欣赏美的东西。

*技巧可以速成,美育的感受却必须发自内心
送孩子学音乐、学画画,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,最常为孩子做的美育投资。然而美育是一种感受教育,而非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弹琴、如何画图的技巧,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发自内心,对这些事物生成感受与热情。

技巧可以靠着练习养成,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;而感受则是完全无法量化的东西。喜欢画画的孩子,即使是随手涂鸦,也可以对自己的创作爱不释手,这是美育;两岁的孩子喜欢玩石头、排树叶,达到忘我的境界,这也是美育。只要孩子能发自内心,对事物生成感受和感动,都是美育。儿子念小一的时候,会对着照片里朋友刚学步的孩子说:「娃娃好可爱哟!」这也是美育。

父母帮孩子念故事书,就等于在为美育播种。孩子爱这个故事,就会在心里生成感受;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绘图,就是美的欣赏。孩子当然无法用言语告诉父母他感受到了什么、欣赏到了什么,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,就会这样在一本一本的故事书中累积出来了。

虽然我不想陷父母于俗气的功利目标之中,但若真要从实际的状况来观察,当前各企业的求才趋势,对国外MBA的需求比例确实已大降,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却反而大增。某个暑假时,有机会带念小二的女儿和幼稚园大班的儿子去纽约访友,我很想趁机重游大都会博物馆,却又顾虑到这么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艺术作品?没想到在我询问之下,他们竟毫无异议地说要跟我去。

当时博物馆正在举行美术大师马谛斯的特展〈其实我对艺术一窍不通,但欣赏应该不限于专业〉,入口大厅则有自动导览的耳机可以租借。许多展览作品前都有一个编号,只要对着耳机输入编号,它就会开始介绍这件作品的历史渊源、创作动机或是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等,每则介绍的长度约是七、八分钟不等。而当孩子要求我租耳机给他们听时,我心里根本不相信他们听得下去。

还好,我给了孩子机会。从头到尾的一个半钟头里,他们俩完全不理会我,一选到自己喜欢的画,就径自输入编号听了起来,还不时和我分享他们听到的解说〈我并没有租借耳机,一来我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听这些东西;二来则是觉得待会儿就可以接收他们不想听的耳机了〉。其中有一幅名画四周挤满了人,只见两个个头很小的孩子,钻到最前面,似乎只有他们俩带着耳机,而且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幅画,表情专注而肃穆。这一幕不仅震撼了我,连周围的大人们也觉得讶异,纷纷对他们投以感动的眼光。

不要问我,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有这种欣赏的能力与耐力,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爷才知道答案。我只知道,不要让孩子错过故事书。
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 | 标签: 无标签


6 条评论
helene [2009-10-20 15:40:35]
Thumb

aaaaaaaaaa好长

helene [2009-10-20 15:40:40]
Thumb

daidai [2009-10-20 15:48:06]
Thumb

我看了一半儿左右

richie(世界有你更美丽~) [2009-10-20 17:07:52]
Thumb

璇璇 [2009-10-20 17:45:55]
Thumb

呵呵,我也是耐着性子才看完了,更坚信了自己多给孩子读书的信心!

幸福妈咪,幸福人生! [2009-10-24 15:26:03]
Thumb

谢谢转的

添加评论